?編者語:
本文基于2009—2014年云南農村地區抽樣調查數據,采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對農戶信貸、儲蓄市場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信貸市場的參與率逐年上升,儲蓄市場參與率逐年下降;勞動力人口、非勞動力負擔、家庭支出、固定資產支出正向顯著影響信貸參與及規模,農戶的消費支出、生產經營支出、稅費支出、貸款利率的影響不顯著;非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家庭收入及支出、固定資產支出、CPI顯著影響農戶儲蓄參與及規模;對比信貸、儲蓄市場參與發現非勞動負擔、農戶固定資產支出逐漸成為農村金融市場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學齡化,農戶的基礎建設應該受到農村金融市場的重點關注。本文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敬請閱讀。
文/巴曙松;趙茂;楊洋;王見

本文基于2009—2014年云南農村地區抽樣調查數據,采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對農戶信貸、儲蓄市場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信貸市場的參與率逐年上升,儲蓄市場參與率逐年下降;勞動力人口、非勞動力負擔、家庭支出、固定資產支出正向顯著影響信貸參與及規模,農戶的消費支出、生產經營支出、稅費支出、貸款利率的影響不顯著;非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家庭收入及支出、固定資產支出、CPI顯著影響農戶儲蓄參與及規模;對比信貸、儲蓄市場參與發現非勞動負擔、農戶固定資產支出逐漸成為農村金融市場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學齡化,農戶的基礎建設應該受到農村金融市場的重點關注。本文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敬請閱讀。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各國農村實踐經驗表明: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能增加農戶收入,提高農戶福利水平,減少貧困人口,縮小貧富差距。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的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調整導致農村金融發展滯后,農村金融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戶的需求不協調。同時,農村金融市場出現嚴重的“以弱補強”使得農村資金外流趨勢逐漸增強,造成農村金融供求缺口不斷擴大。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的落后、信息的閉塞以及農戶信貸、投資意識不強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更為突出。
?
隨著城鄉建設的不斷推進,自營工商業、農戶基礎建設在農村快速發展,大部分行為需要信貸資金支持,農戶信貸需求逐漸增加,農戶在基礎建設方面面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約束。李松有、葉虎基于全國4178戶農民正規信貸需求與行為調查分析發現,農民對正規信貸需求不足,地區信貸差異較為嚴重。金銀亮發現我國金融制度供給不足、農村金融需求抑制等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排斥現象依然嚴重。任碧云研究發現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在金融資源、交易數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問題,農村信貸需求依然得不到及時有效滿足。眾多的文獻表明,我國農村信貸市場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譚飛燕等利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發布的調查數據,結合有序Logsitc模型和Tobit模型檢驗發現,影響農戶信貸的主要因素是項目規模、家庭收入等因素。史方超、董繼剛基于泰安市220份農戶調查問卷數據研究發現,農戶家庭收入水平、收入來源、信貸經驗、貸款公平性對農戶的信貸有正顯著影響:貸款額度、貸款用途對農戶信貸可得性有顯著負向影響。劉輝煌、吳偉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微觀數據,運用雙欄模型研究發現農戶獲得正規信貸仍然存在問題,共產黨員身份、風險偏好對農戶信貸可得性顯著影響:資產規模、家庭收入對可獲得信貸金額顯著影響:但是經營規模、共產黨員身份等變量對農戶信貸參與和信貸金額的影響顯著差異。為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有效服務,有必要了解農戶近年來獲取信貸的途徑和影響信貸的因素。
?
同時,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出務工、非農活動等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但是由于農戶的投資意識較弱、可投資的空間狹窄,出于農戶資金的安全因素,農戶一般將資金用于傳統的儲蓄業務。鄧婕發現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嚴重落后于城市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逐漸成為“以弱補強”的通道。侯希紅研究發現我國農村金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后,農戶儲蓄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利息,而是出于應對意外、婚喪嫁娶、治病防老等。謝勇利用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實證發現,影響農戶儲蓄率主要有戶主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性別、持久收入等因素。劉巍、徐穎研究發現,居民儲蓄存額的大小主要受個人可支配收入、通貨膨脹率、銀行存款利率和證券收益率的影響。李秉龍、劉麗敏研究發現,收入是影響農村居民儲蓄行為的主要因素,在外部因素中,利率、貨幣化程度等因素對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
對于農村信貸、儲蓄市場的影響因素等研究并不是一個全新的問題,但是筆者發現還可進行較為深入的拓展。其一,目前文獻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戶信貸、儲蓄參與規模的影響分析較少。同時,基于微觀家庭調研的成本較高,目前大部分的文獻研究都是基于某年的截面數據而得出結論,并未進行數據跟蹤調研和及時更新:其二,大部分的研究基于農戶家庭特征,對于農戶的收入、支出結構這類重要的影響因素很少引入,數據結構比較單一,并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動態影響農戶信貸、儲蓄的因素。在跟蹤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農戶的收入結構、支出結構特征這一些因素逐漸成為農戶參與信貸、儲蓄市場的關鍵因素,但現有文獻涉及較少:其三,欠發達地區,農戶信貸、儲蓄參與受外部環境(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通貨膨脹率等)的影響因素是否與文獻研究一致,需進行實證分析。本文基于2009—2014年最新調查的一個較長周期的面板數據,數據結構涉及家庭特征、農戶支出結構、農戶收入結構、生產經營特征、外部環境五大方面,運用面板Logit、面板Tobit模型進行更為寬泛的研究??茖W的實證研究能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合理優化農村金融政策,確保農村金融能有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二.農戶信貸與儲蓄參與、規模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構建
(一)農戶信貸與儲蓄參與、規模的因素分析
?
眾多文獻研究可歸結為家庭特征、生產經營特征、外部環境對于農村信貸、儲蓄的影響。而在數據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收入結構、支出結構已成為影響農戶信貸、儲蓄參與及規模的重要因素,以此引入兩個方面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
?
(1)家庭、生產經營特征變量。借鑒李孟剛、史方超、劉輝煌、謝勇、劉巍等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問卷設計的變量,認為主要影響農戶信貸及儲蓄參與、規模的家庭特征變量包括:戶主年齡、戶主性別、戶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中干部聘任、勞動力人口、非勞動負擔、打工人數。源于農戶的消費理念和風險意識,一般地,農戶的年齡越大越不愿意參與信貸市場,而更愿意參與儲蓄市場?;谏芷诩僬f,參照秦建群等與信貸有關的樣本農戶個人能力角度出發,引入年齡平方的1/100,期望驗證生命周期假說的正確性,以此來得到較為準確的系數值。戶主為男性而且教育程度高則更有意愿參與信貸市場,不愿意參與儲蓄市場。干部聘任在欠發達地區顯示為素質較高,容易獲取信貸資金,同時屬于家庭收入的穩定貢獻者,也容易參與儲蓄市場。勞動力人口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也是信貸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同時是儲蓄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而家庭的未成年人、老人、在讀學生則是非勞動力負擔來源,迫于家庭負擔,農戶會參與到信貸市場,減少儲蓄市場的參與。生產經營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的耕地面積、林地面積。對于欠發達地區,農戶的生產經營主要還是以種植收入為主,那么農戶對于耕地、林地依賴較重,經營面積的多寡直接影響家庭收入,間接地影響到農戶信貸、儲蓄,所以本文設定生產經營特征主要包括家庭的耕地面積、林地面積。
?
(2)收入結構、支出方式特征變量。收入結構主要包括:家庭合計收入、林業收入、生產經營收入、其他收入。一般地,農戶家庭收入越高,則農戶參與信貸市場的可能性越小,參與儲蓄市場的概率越大。外出務工、非農活動已逐漸成為農戶收入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然而其他收入(打工收入、非農收入等)是否會對農戶信貸、儲蓄參與產生影響需進行檢驗。另外由于云南地區屬于山區,農戶收入來源除了生產經營收入之外,林業收入對收入結構亦有貢獻,需引入林業收入分析其對信貸、儲蓄的影響。
?
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總支出、消費支出、生產經營支出、購置固定資產支出、稅費支出、林業支出。一般地,家庭總支出會正向影響農戶信貸參與,負向影響儲蓄參與。農戶家庭支出越多,就越會積極參與到信貸市場,同時減少儲蓄市場參與。消費支出、生產經營支出、稅費支出屬于農戶家庭的正常成本支出,這3個因素是否會影響農戶參與信貸、儲蓄?在實際的調研過程,筆者發現家庭經營生產、家庭消費、稅費并不涉及到金融市場參與,但是需要進行驗證。隨著自營工商業、農戶基礎建設在農村快速發展,當農戶在進行基礎建設時(房屋的建設、家庭購置固定資產)時,農戶資金的缺口引發農戶參與到信貸市場,減少儲蓄市場參與?;谡{查和猜想,購置固定資產支出正向影響農戶參與信貸市場,負向影響儲蓄參與。
?
(3)外部環境變量。基于史方超、謝勇、李秉龍、劉巍等的研究,存款利率、貸款利率、農村CPI指數會影響農戶信貸、儲蓄參與。但由于欠發達地區,農戶的信貸和投資意識不強、金融市場環境不完善、農戶受教育水平有限等因素,農戶屬于被動地參與信貸、儲蓄市場,一般都不會關注利率水平以及CPI指數。為了進一步驗證近年來欠發達地區農戶的信貸、儲蓄參與情況,本文擬定家庭特征、生產經營特征、收入結構、支出結構、外部環境五大方面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表1)。
?
表1 ?變量定義與統計性描述
農業勞動力指年齡在16~65歲的家庭人口數:基于調查項目,數據結構上專門列示林業收入、支出:外部環境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
?
(二)模型設定
?
為了研究農戶信貸參與、規模與儲蓄參與、規模的影響因素,本文第一個采用面板Logit模型分析農戶信貸、儲蓄參與影響因素:第二個采取面板Tobit模型分析在信貸、儲蓄發生的狀況下,農戶信貸規模、儲蓄規模的影響因素。
?
農戶信貸、儲蓄參與作為被解釋變量,實質是發生、未發生的二元選擇變量,通常表示為0、1的二元選擇變量:yit=1,表示在i時間t事件發生:反之則yit=0,表示在i時間t事件未發生。若個體在i時間t發生的參與為pit,則E(yit)=pit,從而有pit=P(yit=1)=E(yit|xit)=F(xit'β)。對于面板數據方法,通常采取Hausman-type對面板Logit模型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進行檢驗判定選用模型。表示為:
?
?
在式(1)中,y是一個0、1變量,當y=1時代表農戶參與信貸、儲蓄市場:當y=0時代表農戶未參與信貸、儲蓄市場。影響農戶信貸、儲蓄的因素主要包括前面提到的5個方面,即自變量x包括:家庭特征(x1)、生產經營特征(x2)、收入結構(x3)、支出結構(x4)和外部環境(x5)。
?
第二個采取面板Tobit模型來分析信貸、儲蓄規模大于0的影響因素,模型的基本表達式如下:
?
式(2)中,y為農戶信貸、儲蓄額度(y>0),自變量x與第一個模型中的變量相同。需要指出的是,模型中部分解釋變量可能是內生的,比如農戶收入、農戶支出等,因此模型估計結果可能體現的是變量與農戶信貸狀況之間的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
三.數據來源以及實證結果
(一)數據來源
?
數據來源于國家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跟蹤監測項目采集的2009—2014年的抽樣調查數據。調查數據主要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能夠較好地反映云南各地區農戶家庭經濟發展、信貸、儲蓄參與情況。數據采集根據地理方位,森林面積或蓄積占全省總量30%以上的,將片區內所有縣按照經濟狀況分為好、中、差三層,然后在每層隨機抽取1個縣,共抽取3個縣:森林面積或蓄積占全省總量20%~30%的,將片區內所有縣按照經濟狀況分為好和差兩層,每層隨機抽取1個縣,共抽取2個縣:森林面積或蓄積占全省總量10%~20%的,在片區內所有縣中隨機抽取1個縣:森林面積或蓄積占全省總量不足10%的,不抽樣。共抽取10個縣,在每個樣本縣內,根據經濟狀況差異,將所有的鄉、鎮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按照對稱等距方法,隨機抽取5個樣本鄉、鎮:在每個樣本鄉、鎮內隨機抽取1個樣本村。在每個樣本村內,根據戶籍名單,按照對稱等距方法,隨機抽取10個樣本戶。
?
經樣本代表性檢驗后,最終抽取10個樣本縣、50個樣本村、500個樣本戶為固定觀測點。農戶信貸主要來源于信用社信貸、正規銀行信貸、非正規信貸3種方式,農戶儲蓄市場主要在于農村郵政儲蓄所、農村信用社儲蓄。通過圖1可看出,信貸發生筆數逐年在增加,儲蓄的筆數逐年在減少:平均信貸額度逐年在增加,而平均儲蓄額度趨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說明欠發達地區農戶表現為信貸的需求逐漸趨于旺盛,而儲蓄市場處于相對穩定。
?
(二)實證結果
?
為了研究農戶參與信貸、儲蓄市場的影響因素,結合農戶家庭信貸、儲蓄與眾多因素的關系,本部分進行了進行實證研究。在數據處理時,收入、支出、信貸、儲蓄金額等變量,以2009年價格為基準按照CPI進行調整,為了消除變量間的共線性,同時對于收入、支出、信貸、儲蓄金額、生產經營特征采取了對數變化。通過Hausman-type檢驗,模型選擇了面板隨機Logit模型、Tobit模型。由表2可知,模型的設定通過檢驗,大部分因素顯著地影響農戶的信貸、儲蓄行為,估計系數與預期的影響方向基本一致。
?
(1)從家庭特征方面來看:勞動力人口顯著正向影響農戶信貸參與、規模,不影響農戶儲蓄參與、規模。農戶家庭勞動力越多,表明農戶信貸參與的需求增加,基于家庭償還能力而言,農戶獲取信貸的可能性增強。但它并不顯著影響儲蓄參與、規模,表明家庭勞動力數量并不一定會有利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參與儲蓄市場。非勞動力負擔顯著正向影響信貸參與及規模、顯著負向影響儲蓄參與。非勞動力負擔每增加1個單位,農戶信貸參與的概率增加了15%,而儲蓄參與的概率下降了14%。表明農村中非勞動力負擔已逐漸成為了農戶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一個關鍵因素,農村非勞動力負擔的增加不利于農戶家庭狀況的改善,反而會被動地參與信貸市場、減少儲蓄。需要說明年齡的二次項對農戶信貸參與、規模的負向顯著影響,年齡與信貸行為之間為倒“U”型關系。表明農戶家庭參與信貸市場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當戶主處于中年時期,參與信貸市場概率最大,隨著年齡不斷的增加,農戶又將減少信貸市場的參與度。農戶性別、教育程度、職業、擔任干部與否并不顯著影響農戶信貸、儲蓄市場參與及規模。
?
表2 ?農戶信貸、儲蓄行為影響因素估計結果
?
?
(2)從生產經營特征來看:耕地面積顯著正向影響儲蓄參與、規模,并不顯著影響信貸。表明欠發達地區,農戶耕地對農戶儲蓄行為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對信貸行為并不顯著,這也暗示土地對于農戶家庭收入的貢獻明顯,農戶家庭收入還是對傳統性的生產經營收入有很大的依賴。(3)從收入結構分析,農戶合計收入負向影響信貸參與、規模、正向影響儲蓄參與、規模但這與事實情況相符合。即農戶家庭收入越多,農戶對于信貸市場依賴性越低,農戶參與信貸市場的可能性越小,表現出負向相關性。同時,源于傳統的農戶投資意識不強和投資空間不足,基于家庭收入的安全性考慮,農戶會將家庭收入的部分資金用于儲蓄市場。生產經營收入顯著正向影響農戶儲蓄參與、規模,表明傳統生產經營收入對家庭收入的貢獻性,家庭經營收入越高,農戶的儲蓄參與、規模也就會增加。隨著家庭外出務工,農戶家庭收入結構中,其他收入逐漸也顯現了其作用,正向顯著地影響了農戶家庭儲蓄規模。由于云南地區屬于山區,農戶的林業收入也構成了農戶家庭收入的一部分,表現出對儲蓄參與、規模的正向顯著影響效應。(4)從支出結構分析,農戶合計支出正向影響信貸、規模,負向影響儲蓄參與,這與事實相符合。家庭的合計支出也多,農戶資金缺口將增加,那么農戶不管出于主動或被動都要參與信貸市場,減少參與儲蓄市場。消費支出、稅費支出并不顯著的影響農戶信貸參與、規模和儲蓄參與、規模,表明消費支出、稅費支出并不需要信貸資金支持,家庭消費、稅費支出屬于家庭的正常支出,農戶也不會減少二者當前家庭支出而用于儲蓄。林業支出、購置固定資產支出都顯著正向影響到信貸參與、信貸規模,固定資產支出負向顯著影響儲蓄規模,表明對林業的投入、對購置資產的投入需要信貸資金的支持。特別是固定資產的支出增加了信貸參與、規模,而減少了儲蓄規模。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收入的增加能實現家庭正常的消費、家庭生產經營的支出,當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時,農戶會產生信貸需求,參與信貸市場,減少儲蓄。結合信貸、儲蓄二者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基礎建設需求影響著農戶的信貸、儲蓄行為。(5)從外部環境分析,基于眾多文獻發現,農戶參與信貸市場與貸款、CPI因素相關。從實證結果來看,二者不顯著影響農戶信貸參與、規模。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戶發生信貸需求時,一般都不對貸款利率、CPI進行分析,這與農戶的信貸意識、受教育水平、接受的金融理念有關系。而對于儲蓄參與、規模,CPI顯著負向影響,存款利率并不顯著影響。這是因為出于家庭收入安全,家庭收入會參與儲蓄市場,但是農戶并不會關心儲蓄率的高低。
四.主要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利用實地調查數據對云南農戶的信貸、儲蓄行為進行了研究?;跉v年發生的信貸、儲蓄交易情況來看,農戶信貸參與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農戶儲蓄參與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農戶平均儲蓄額度趨于穩定狀態,但是農戶平均信貸額度增長率較快。
?
通過面板Logit、面板Tobit的實證分析發現:(1)從家庭、生產經營特征來看,家庭勞動力人口、非勞動力負擔對信貸參與影響正向顯著,而非勞動力負擔是儲蓄參與的負向顯著影響因素,表明家庭非勞動力負擔逐漸成為農戶參與農村金融市場一個重要的因素:耕地面積正向影響農戶儲蓄參與、規模,表明欠發達地區農戶收入對于土地的高度依賴。(2)從收入、支出結構來看,合計收入負向顯著影響信貸參與、正向影響儲蓄參與:支出結構中,合計支出正向影響信貸參與、負向影響儲蓄參與現狀相吻合。值得重點關注的是消費支出、生產經營支出、稅費支出并不顯著影響信貸參與及規模,但是林業支出、固定資產支出顯著正向影響信貸參與、規模。說明農戶基本能實現自己自足,但在進行基礎建設時,農戶又會積極參與農村信貸市場。消費支出、稅費支出并不顯著影響儲蓄參與、規模,說明農戶不會犧牲當期的消費用于預防性儲蓄。(3)從外部環境影響因素來看,與筆者調研發現一樣,農戶參與信貸、儲蓄市場,并不關心貸款利率、儲蓄利率。但是農村CPI指數對于農戶儲蓄參與、規模負向顯著影響。
?
由研究結論得出的重要啟示:首先,農村金融服務應以遵循農戶需求為原則。欠發達地區體現在農戶的基礎建設,農戶非勞動力產生的家庭負擔逐漸成為農戶進入信貸市場的重要因素。有效金融服務需要滿足農戶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信貸有效服務,實現農村金融健康的發展。其次,農村發展需要解決的是“老有所養,學能受教”的問題,農村人口養老、子女接受教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戶的儲蓄行為不應該成為應對意外、婚喪嫁娶、治病防老的方式,同時需要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學生助學貸款制度。最后,金融機構應加大對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以此提升農戶的投資意識,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避免“以弱補強”農村資金外流,從而確保農戶實現增值創收。(完)
?
文章來源:《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年第4期(本文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本篇編輯:何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