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不同金融子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但是風險的傳播也更迅速,這是一個擺在金融體系面前的現實。在新生態環境下,如何促進中國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發揮?順應市場的內在發展需求,積極推動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是一個必然的方向。此外,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在金融行業的風控中也獲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其有效性還需進一步提高。如何將風控與大數據結合、不斷完善和優化風控制度與體系,對于互聯網和傳統金融企業而言都同等重要。
對于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的中國,活躍于金融市場一線的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從負利率、債券通、人民幣國際化等角度切入,直擊中國金融改革的本質問題,指明中國金融改革的未來趨勢。
本書作者: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內容簡介
今天,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不同金融子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但是風險的傳播也更迅速,這是一個擺在金融體系面前的現實。在新生態環境下,如何促進中國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發揮?順應市場的內在發展需求,積極推動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是一個必然的方向。此外,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在金融行業的風控中也獲得了引人注目的進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其有效性還需進一步提高。如何將風控與大數據結合、不斷完善和優化風控制度與體系,對于互聯網和傳統金融企業而言都同等重要。對于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的中國,活躍于金融市場一線的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從負利率、債券通、人民幣國際化等角度切入,直擊中國金融改革的本質問題,指明中國金融改革的未來趨勢。
作者簡介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還先后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并購重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巴曙松教授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后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等職務。曾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擔任高級訪問學者,還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基礎研究領域“國際經濟金融結構”的首席專家。是2006-2015年中文文獻經濟學領域被引用頻次最高的中國學者。
巴曙松教授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并參與推動“債券通”等重要金融改革項目,先后在交易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等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擔任管理職務,是同時熟悉金融市場實際業務運作、金融政策制定以及金融理論研究進展的金融專家,在巴塞爾資本協議與風險管理、資產管理行業研究(迄今已經堅持十二年每年出版一本年度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銀行業發展與銀行家調查報告(迄今已經主持研究并發布年度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中英文版九年)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主要著作有:《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金融危機中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挑戰與改進》、《巴塞爾資本協議III研究》、《巴塞爾III與金融監管大變革》、《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年度報告等。
目 錄
金融改革:確立激勵相容監管理念
003??當前的新形勢及金融監管改革
025??負利率政策如何影響經濟
028??借鑒紐約聯儲經驗推進金融改革
030??美國金融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影響
044??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框架與“中國因素”
054??對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的再評價
資本市場:打造互聯互通共同市場
061??香港股市估值的高與低
068??中國金融大格局下的滬深港共同市場
085??中國股市異常波動的原因及救市評估
096??從金融功能角度看股票期權的發展與市場影響
100??股市波動和金融監管體制
109??期貨及衍生品發展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114??債券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匯率
121??從境外投資者持債動機看中國債市開放
134??從國際視角看中國境內債券市場
143??債券通的大框架
匯率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165??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現狀評估及趨勢展望
196??從人民幣匯率預期管理看在岸與離岸匯差調控
204??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新動力
213??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趨勢與香港的定位
230??多層次國債市場為境外投資者提供重要支持
234??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243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金融開放:邏輯、進展與趨勢
金融科技:發展大數據、區塊鏈與人工智能
257??大數據風控的現狀、問題及優化路徑
266??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與核心技術
274 ?金融科技:改變中國的金融業
279??中國金融科技應用的場景與路徑
285??金融科技助力中小銀行轉型
292??多管理人基金投資模式與金融科技應用展望
300??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302??“區塊鏈”——顛覆生活的下一個風口
304??區塊鏈加速金融行業變革
316??房地產電商的未來發展
321??“人工智能+金融”促進中國智能金融的新突破
精彩書摘
巴塞爾協議Ⅲ與金融監管
金融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市場的內在運行機制、風險的發生和傳播途徑,包括監管者在內的參與者行為等因素,這些因素持續變化且相互作用。監管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必須跟蹤金融體系的變化,特別是風險的變化。
今天,在金融全球化、市場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不同金融子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但是風險的傳播也更迅速,這是一個擺在金融體系面前的現實。而縱觀人類的金融創新史,則呈現一個非常清晰的“鐘擺效應”,那就是:金融創新—市場波動—強化監管—放松監管—鼓勵金融創新,這可以說是一種螺旋式推動金融體系發展的方式。超出金融體系風險管理能力的金融創新往往導致金融體系的風險累積,甚至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于是促使更為嚴格的金融監管的實施,嚴格的金融監管必然會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成本,也可能使經濟金融體系逐步喪失活力。此時如果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必然會促使金融體系專項金融創新,然后放松管制,鼓勵創新,才能迎來金融創新的活躍期。我們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變化中可以看到這種鐘擺式的監管周期,其實在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演變中也有類似的軌跡。
在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后,為適應全球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實現金融監管的目標,防范未來危機的發生,危機后的全球金融監管規則發生了重大改變,并仍在持續完善和修訂中。雖然當前一些發達經濟體有推動“逆全球化”的趨勢,但是總體上看,全球化的趨勢依然還在繼續,全球金融市場的傳染性以及相關性特征逐漸凸顯,使得風險傳導路徑更加撲朔迷離,也給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制定者帶來新的挑戰。
巴塞爾協議Ⅲ作為國際銀行業監管規范的倡導者和指引者,其政策的制定及在全球的實施都滿載了國際社會的希冀。從政策制定方面來看,巴塞爾委員會旨在從銀行個體和金融系統兩方面加強全球金融風險監管。在微觀層面上,對原有資本監管的要求進行完善、建立流動性監管標準、強化風險的覆蓋范圍及敏感性關注,提高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市場波動時期的恢復能力,使銀行能夠更好地抵擋經濟金融風險所帶來的壓力;在宏觀審慎層面上,增加對系統性風險的關注與防范,以形成促進全球長期金融穩定的拉動力量。除了對現有風險和潛在風險的全方位識別和覆蓋,金融監管規則在全球的實施也是保證國際監管效果和國際公平機制正常運行的關鍵。從這幾個方面看,巴塞爾協議Ⅲ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當然,監管體系的完善是漸進的,同時也需要金融機構等的配合推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
金融監管的目標是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金融危機則往往成為推動金融監管改革的動力。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給全球金融體系,特別是國際銀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暴露了金融體系內部矛盾、金融與經濟體系矛盾,更對當時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提出了疑問。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是對原來的金融監管理念和規則的重大革新。
第一,認識到市場過度擴張的缺陷。放松監管的政策基調事實上鼓勵了許多不適當的金融創新,造成金融市場外部約束和監控不足,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充斥市場,卻不在監管范圍之內。金融危機爆發后,監管理念明顯趨嚴。
第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保護。金融監管應重視保護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但更重要的在于保護消費者以及其他納稅人的公共利益。此次危機中,包括資產證券化和結構化金融工具在內的復雜產品的透明度不高,造成眾多普通投資者無法準確了解其資產的風險暴露情況和內在價值,而受到市場波動的沖擊;同時,這種情況也容易引發投資者快速壓縮投資行為,放大去杠桿化過程,導致恐慌蔓延和擴散。另外,在危機救助中,道德風險問題也使公眾利益遭受很大侵害。從某種程度上說,危機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缺少對消費者的保護,而危機爆發后消費者信心的缺失又推動金融危機走向深淵,并進一步損害消費者利益。因此,在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中,加強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保護則成為重點之一。
第三,質疑分散的監管體系。格林斯潘曾信奉“幾個監管者比一個好”,但事實證明,多頭監管模式下并存的監管重疊和監管空白一定程度上為危機的形成和蔓延提供了溫床??v觀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體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個監管機構并存的現象,其中以美國的情況最為嚴重,在聯邦一級,就有貨幣監理署、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中國證監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聯邦住房企業監督辦公室等部門。即使在實現了金融市場統一監管的英國,依然存在實施金融市場監管職責的金融服務局、承擔金融穩定職能的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等多個監管部門。而歐盟除存在三大監管機構外,監管權力更是分散在各成員國。因此,通過設立法制化的監管協調機構以加強監管體系的合作,是去除監管重疊和監管空白、解決多頭監管弊端的重要選擇。傳統的多頭監管向雙峰監管甚至是一元的綜合監管方式發展。
第四,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宏觀審慎監管的核心是保障金融系統的安全,微觀審慎監管的主旨是確保個體穩健性。然而,由于微觀審慎監管的局限性,個體穩健并不代表集體安全,所以宏觀審慎監管及其監管工具成為危機后金融監管改革的熱點。在后危機時代的英國、美國、歐盟金融監管體制變革中,宏觀審慎監管均賦權于央行,宏觀審慎分析與政策以央行為主;微觀監管體制取決于各自的金融結構和路徑依賴,但從屬于宏觀審慎監管,需要遵守宏觀審慎政策。需成立專門的機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金融穩定理事會、歐洲系統風險委員會,監控系統性風險,并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加強監管。